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 > 资讯中心 > 时政要闻
在广袤的乡野大地,曾世代绵延着一种无形却坚韧的力量。它曾深藏于春耕秋收的仪式中,凝结在夏夜村口的老槐树下,流传于冬闲围炉的古老故事里。然而,当现代浪潮席卷,这份沉甸甸的乡土文明,如被遗忘的种子,在浮躁的土地里悄然沉寂。文化之根一旦松动,乡土的灵魂便失了魂魄。乡土文明之脉,岂容其悄然寂灭?
抢救与守护,为乡土之魂筑起长城。乡土文明并非悬置高阁的古董,而是与村舍、田野、溪流血脉相连的“活态博物馆”。那些口耳相传的歌谣、世代相承的巧艺、蕴含智慧的农谚,皆是祖先赠予的密码。抢救需怀敬畏之心:我们应发动力量,跋涉于村寨之间,记录耄耋老人记忆深处的歌谣,整理散佚的民间工艺,用现代科技为这些无形的瑰宝建立永久的数字档案库。守护更需深情:在村中设立小型的民俗展馆,让那些老物件、旧手艺重新焕发温度;举办庄重的节庆活动,让年轻一代在亲身参与中触摸血脉的温度,让乡土文脉在守护中重新凝聚力量,成为不可撼动的根基。
激活与新生,让古老智慧焕发现代光彩。守护并非僵化封存,激活才是真正的生命延续。古老技艺不必囿于历史橱窗,可以借由现代设计之手焕然新生——将传统纹样、色彩融入当代生活用品,让乡土之美渗透日常;那些口口相传的乡间传说,何尝不能化作引人入胜的动漫、舞台剧,用新语汇讲述旧传奇?更重要的,是让村民成为激活的主体。支持他们成立手工艺合作社,使传承成为增收的活水;鼓励年轻人在村中开设创意工坊,在传统肌理上嫁接时尚枝芽。乡土文明,唯有在时代的熔炉中淬炼出新生的光芒,才能由“乡愁的标本”转变为“活力的源泉”,在创造中完成血脉的延续。
涵育新乡贤,让文化薪火代代相传。文化的血脉,终需人来传承流淌。呼唤那些深谙乡土、情系桑梓的“新乡贤”归来,他们是激活乡土精神内核的燃灯者。他们或可依托村中闲置校舍,创立“乡村书院”,为孩子们讲述乡土故事,传授传统技艺,在幼小心田播下文化自信的种子;他们更可成为乡风文明的倡导者,以自身见识与德行凝聚人心,推动形成积极向善的村规民约。当年轻一代在乡土文化中寻得自豪、觅得价值,当“新乡贤”成为村庄的精神灯塔,乡土文明的薪火,便有了永不熄灭的保障。
乡土文明的重振,并非简单复古,而是一场关乎精神内核的深刻唤醒与再造。当我们以虔诚守护那方水土凝结的智慧,以锐意创新赋予其时代的翅膀,以赤子情怀培育代代相承的守护者,那沉睡的乡土灵魂终将苏醒。
当乡土的魂灵被真正唤醒,村庄便不再仅是地理坐标。它必将在文化自信的光芒中,重获尊严与力量,成为人人向往的心灵原乡——那里有泥土的芬芳,有祖先的智慧,更有面向未来的蓬勃心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