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 > 资讯中心 > 时政要闻
科技赋能,农业丰收“大分”
金秋时节,惠州田间的丰收景象如诗如画。科技的加持,让农业生产焕发出新的活力。在仲恺高新区潼湖镇,耐高温中季稻在“见空插粮”的精准播种和无人机植保技术的助力下,喜获丰收。收割机忙碌地穿梭于田间,确保每一粒稻谷都能颗粒归仓。农户们欣喜地发现,科技的介入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,还为他们带来了可观的增收。
同样,在龙门县丝苗米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内,智能化设备让稻谷加工流程变得简单而高效。工作人员只需轻点鼠标,便能完成去砂石、筛稗谷、脱谷壳、分米粒、抛光等复杂工序,日加工量高达800吨。科技的运用,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动力,也使得农业生产在提质增效的道路上迈出了更大的步伐。
在博罗县园洲镇的九优粮油种植基地,收割机正忙碌地在田间穿梭,争分夺秒地抢收早稻。
科技为农业“上大分”,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。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加速推进,科技成为了农业发展的核心动力。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,要强化农业科技的支撑作用,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。这意味着,农业的现代化、智能化发展,离不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应用。
对于农业企业和农户来说,积极拥抱新技术、新装备,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、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。科技手段的强化,不仅能让农民摆脱“单打独斗”的困境,更能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。例如,在龙门县龙田镇,农企通过建立育秧工厂,将传统的育秧方式转移到工厂内进行,实现了高效、智能的育秧模式。这种创新举措,不仅大大提高了育秧效率,还让农民能够更加从容地安排生产计划,不再受制于天气等不可控因素。
“龙门大米”荣获惠州市首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,彰显了科技在农业领域的显著成就。如今,从一粒米到一棵菜、一个果、一只鸡、一条鱼,科技的力量无处不在。广东、黑龙江、河南、山东等地均通过机械化种植和农业科技应用,共同守护着“大国粮仓”。以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李鹊镇为例,该地正全力打造现代农业“数字智能转型示范高地”,引入智能水肥一体技术及先进农机设备,建设智慧农场,实现粮食全程种收机械化操作覆盖率达100%。同样,广东省河源市的“万绿水稻无人农场”也令人瞩目,借助无人驾驶喷雾机、无人驾驶卫星平地机及自动巡田无人机等高科技手段,轻松实现种田自动化。
近年来,惠州农业的科技含量也在持续攀升。在龙门县和惠东县,先进的农作物病虫监测仪器被广泛应用于田间地头。这些仪器通过诱剂吸引虫子,并自动识别、计数和分析汇总,使人们能够实时、全面、智能地掌握和查看各地病虫发生动态,从而科学精准地制定防治策略。
此外,政策层面的支持也至关重要。应进一步完善政策支持和市场服务体系,培育更多农业龙头企业和科技领军企业。鼓励农业企业与高校、科研机构开展产学研用合作,以提升企业创新能力。同时,通过农产品深加工和“网络销售快车”等方式,持续释放科技驱动力,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。
新品种、新技术、新装备的推广应用,是农业发展的关键。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壮大乡村人才队伍,这为农业科技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。在新时代的中国农村,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新农人,特别是“90后”和“00后”年轻人,他们以崭新的姿态投身于农业生产中,引领着农业发展的新潮流。
在惠州,同样有一大批新农人手持科技利器,不断创新农业发展模式。例如,董平天通过自动化养殖鸡舍实现了高效养鸡,日产鲜鸡蛋超百万枚;吴宇辉则运用高接换种技术成功提升了惠州荔枝的市场价值。这些成功案例都彰显了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。
为了进一步推动科技兴农,惠州需要更多扎根乡间、深耕农业的“兴农人”。同时,也要充分发挥好“三农”工作者的引领作用,通过农村科技特派员、农技服务“轻骑兵”等力量,将先进的农作物新品种和绿色生产新技术送到田间地头、农户手中。此外,还要引导种粮大户、合作社、家庭农场等整合土地资源,开展全程机械化集约化生产,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。
科技赋能乡村振兴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。我们需要紧盯物联网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科技前沿领域,不断提升农业科技水平,推动更多高科技产品在田间地头、农家庭院的应用转化。只有这样,才能实现科技绿野、智慧兴村的美好愿景,让“百千万工程”开出更多绚烂的“科技花”,为乡村振兴绘出更加美好的新画卷。